信用学习平台
APP下载

 

信用案例

信用案例

治理“小辣条”别只靠拉入“黑名单”

【返回上一页】 来源:山东商报发布时间:2017-06-12

自2015年至今,全国有15个省份共计131家辣条生产企业的195批次辣条上了食药监局的“黑名单”。在通报的180起食品安全问题中,食品添加剂不合格是主要原因,其中菌落总数超标占68起,甜蜜素超标占30起。

 

“容我吃根辣条压压惊”,这是网络上流传的一个段子。这个段子表达的是对小辣条又爱又恨的无奈心情。统计数据表明,从2015年至今,全国范围内已经有131家辣条企业的195批次辣条进入了食药监督局的“黑名单”。

  

可是,“黑名单”依然没有管好小辣条。你说是企业的嚣张也罢,你说是舌尖的任性也罢,总之小辣条的问题不能总是“走在一直在解决的道路上”,总要有个最终治理的成效和结果。治理小辣条不能只是拉入“黑名单”。

  

首先,需要提高企业门槛。辣条制作生产的低门槛。在131家企业中,仅49家拥有注册商标,占比为37.4%,因此外包装标识内容缺失或不全,也是辣条行业的一大问题。这说明,小辣条要想成为大产业,必须要重新洗牌。小辣条成为了小企业的代名词。应该鼓励更多正规企业参与小辣条的生产,达不到规范标准的小企业就应该关门大吉。

  

其次,需要出台行业标准。小辣条问题多多,是因为小辣条还没有具体的行业标准,你按照这种方式生产,他按照那种方式生产,你添加甜蜜素,他添加安赛蜜。由于没有行业标准,出现了生产的随意性,而就祸害了百姓的舌尖安全。既然小辣条如此受欢迎,就应该出台具体的行业标准,不能永远成为标准的空白。

  

再次,需要实施终身禁止。“黑名单”为何管不好小辣条?问题在于,你通报这个品牌的时候,这些企业换了一个品牌,换了一个系列,换了一个包装又生产了,不再生产被通报的小辣条。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应该启动“食品行业终身禁入”措施,让他们为自己的唯利是图买个大单,这对于想从事辣条生产的企业来说,也是最好的警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