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用学习平台
APP下载

 

信用案例

信用案例

正规校园贷,也要用诚信打“补丁”

【返回上一页】 来源:信息时报发布时间:2017-05-26

5月22日,广东省广州市金融局发布《广州市校园贷整治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思路》。广州市金融局方面表示,学生合理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,是校园贷乱象滋生的重要土壤。治理校园贷问题,除了要“堵”,还要“疏”。

 

一段时间以来,“裸条”“高利贷”“逼债”等现象持续发生,人们因此发现,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原来一直暗流汹涌,甚至不时卷起惊涛骇浪,高利贷肆虐校园已到了令人触目惊心、非治不可的地步。金融管理部门介入,斩断伸向校园的黑手,将不法之徒逐出;中国银行等银行迅速补位,增加供给以缓解部分大学生燃眉之急,这些都是针对性治理之策。不过,如果其他条件不变,这些举措是否有效,还要打个问号。

 

其实,校园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。早在2004年9月,金诚信就和广东发展银行联名发行了首张“大学生信用卡”。此后,工行、建行、招行、中信实业银行陆续跟进,大学生信用卡市场一时间火爆起来。不少持卡大学生消费欠理性,一不小心就沦为“卡奴”,更由于部分学生诚信不足,导致不良贷款风险加大。2009年银监会下发通知,明确要求不得向未满18周岁的学生发放信用卡。可以说,各种校园贷平台的涌现,正是“补位”的结果。

 

不可否认,有些校园贷平台居心不良,譬如采取欺骗手段让贷款大学生掉进高利贷陷阱、采用恫吓甚至黑社会手段对付还不起款的大学生等。但并不是全部校园贷平台都是如此,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恐怕也不公允。贷款都有风险,对于没有经济能力又缺乏财产抵押的人群,风险尤大,校园贷平台如何控制风险?这是一个难题。如果这一群体有信用、重诚信,贷款平台就可以放心贷款;如果诚信不足,贷款平台要么放弃这一市场,要么剑走偏锋,想其他歪门邪道来讨债,以对冲风险。

 

诚信,这个瓶颈同样卡在进入校园贷的银行身上。如果没有比十多年前更有效的解决方案,银行在同一个坑里跌倒两次的可能性很大。因此,有人说,征信平台的建设成效,成为校园贷能否“向死而生”的关键。应该说,近年来,我国在诚信体系的建设上已大有进步,因为信用不良而办不了贷款的新闻也时有所闻。去年年底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还提出要全面加强校园诚信教育。对于很快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,不仅需要理性消费以及诚信教育,让他们明白信用的重要性,还要将其纳入到社会信用体系之中,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,自己在大学里的行为,也会影响日后的各种经济乃至社会活动,包括就业、贷款、租赁等等。

 

用诚信打“补丁”,校园货系统的“BUG”就会少一些。